《军民大生产》,军民大生产——红色经典歌曲背后的历史故事

《军民大生产》是一首著名的革命歌曲,由张寒晖填词并谱曲。这首歌曲创作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,背景是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。当时,毛泽东提出了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的号召,边区内部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。张寒晖在1942年到1943年期间,来到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的城壕乡采风,被当地军民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所感染,以当地民歌《推炒面》为基调,创作出了《边区十唱》,后来在1964年大型音乐史诗《东方红》中,这首歌曲被采用并更名为《军民大生产》。

此外,还有一部名为《军民大生产》的剧情电影,由陈强和王勇执导,于2021年上映。该电影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,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,陕甘宁边区的军民在严峻形势下,响应毛主席的号召,展开大生产运动,自力更生,支持抗战的故事。

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《军民大生产》这首歌曲的信息,可以参考百度百科的相关页面。如果您对电影感兴趣,可以在各大视频网站上找到相关资源进行观看

军民大生产——红色经典歌曲背后的历史故事

在我国的音乐史上,有一首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深刻的内涵,成为了红色经典中的佳作,它就是《军民大生产》。这首歌曲不仅唱响了陕甘宁边区,更在全国范围内传唱,成为了革命精神的象征。

一、红歌的孕育与传唱

红歌承载着革命记忆,传扬着人民心声。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,全国各地人民纷纷唱响红色经典,铭记党的恩情,传承革命精神。甘肃庆阳,这片有着红歌孕育和传唱的自然条件、人文积淀和革命基因的土地,正是《军民大生产》这首歌曲的诞生地。

二、庆阳——红歌的沃土

庆阳位于黄土高原腹地,有着世界上土层最厚、面积最大的黄土塬面,被誉为“天下黄土第一塬”。这里的地貌丰富多样,孕育了接地气的歌咏。同时,庆阳也是文化的沃土,黄帝和岐伯在这里论道,周先祖在这里教民稼穑,许多诗歌在这里诞生。明代前七子之一的李梦阳就从这里走向全国。这样丰厚的文化积淀,使得人们用歌曲表达心声成为传统。

三、革命的热土

更重要的是,庆阳是革命的热土。这里曾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、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所在地,著名的山城堡战役在环县山城地区打响。长征落脚后,红一方面军、红二方面军、援西军以及后来的八路军385旅曾驻扎庆阳,在华池大凤川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。所有这些,都为庆阳红色歌谣的诞生创造了历史条件。

四、《军民大生产》的诞生

提起《军民大生产》,很多人误以为其诞生于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,其实不然。它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首府所在地马栏,作者是张寒晖。这首歌曲与《绣金匾》一道,唱红陕甘宁边区,唱响全国,至今仍是一首耳熟能详、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歌曲。

五、大生产运动的背景

1945年春,抗战初期曾写出《松花江上》的音乐家张寒晖,为了响应毛泽东同志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的精神,让文艺作品更好适应战争、服务大众,他经常深入基层,接近演员和民间艺人,帮助各剧团改进工作。当时关中分区军民为了守好边区南大门”,在正面面对国民党的军事磨擦和经济封锁的艰苦条件下,积极克服困难,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。

六、大生产运动的意义

大生产运动的总方针是发展经济,保障自给。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学人员和人民群众响应号召,掀起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。大生产运动的开展,延安精神,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,培养了经济工作干部。而《军民大生产》这首歌曲,正是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的优秀成果。

《军民大生产》这首歌曲,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深刻的内涵,成为了红色经典中的佳作。它不仅唱响了陕甘宁边区,更在全国范围内传唱,成为了革命精神的象征。在新时代,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革命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。

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

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