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不肯去观音》,不肯去观音的传奇故事

《不肯去观音》是一个与中国佛教和观音菩萨相关的经典故事。以下是该故事的主要内容和背景:

1. 故事背景: 故事发生在唐咸通四年(863年),日本僧人慧锷第三次入唐求法,至五台山中台精舍,见到一尊观音像,恳请将其迎归日本。 在返航途中,船只遇到风浪,观音像不愿东去,最终在普陀山潮音洞畔留下。

2. 主要情节: 慧锷将观音像安置在潮音洞侧,并礼拜祈祷后离去。 普陀山居民张氏目睹此情,将观音像请回自己腾出的住宅中供奉,称为“不肯去观音”。 后梁贞明二年(916年),在张氏宅址建“不肯去观音院”。

3. 电影改编: 《不肯去观音》是中国首部观音题材的故事电影,由张鑫执导,李纯、中泉英雄、中野良子、斯琴高娃、聂远等主演。 影片以公元842年至864年间日本僧人赴大唐求请观音的一段历史传说为线索,讲述了普陀山如何成为观音道场的故事。

4. 其他相关信息: 不肯去观音院位于普陀山紫竹林,是全山建寺最早的地方之一。 1980年,为纪念当年慧锷等人请观音像事迹,在潮音洞西上重建“不肯去观音院”。

不肯去观音的传奇故事

不肯去观音,这个名字背后蕴含着一段传奇故事,它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传说,更是普陀山成为观音道场的开端。

故事起源

唐朝时期,日本僧人慧锷东渡求法,在五台山遇到了一尊檀木雕成的观音佛像。慧锷被佛像的栩栩如生所打动,认为它将观音大士的神态完美地展现了出来。于是,他请求五台山方丈将佛像赠送给他,以便回日本建寺供养。

观音显灵

慧锷得到观音像后,启程回日本。当船只途经普陀山海面时,突然刮起了大风,船只被逼进普陀山的一个山岙里。风雾散去后,船只再次启程,但不久便停滞不前。海面上出现了朵朵铁莲花围住船只,慧锷意识到这是观音菩萨不愿他带走佛像的暗示。

观音指示

慧锷跪在观音佛像前祈告,表示如果日本众生无缘见佛,他将遵照大士所指方向,另建寺院供养。话音刚落,海面上便出现了一条航道,通向普陀山的一个山岙里。慧锷深感观音不愿前往日本,于是决定在谱图山建造寺院,供奉观音。

不肯去观音院

慧锷在谱图山建造的寺院被称为“不肯去观音院”,这尊檀香木雕成的观音佛像也就留在了普陀山上。从此,普陀山逐渐成为举世闻名的观音道场,吸引了无数信众前来朝拜。

文化意义

不肯去观音的故事,不仅体现了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,也反映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。它告诉我们,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,只要心中有善,就能得到观音菩萨的庇佑。

现代影响

如今,不肯去观音院已成为普陀山最著名的景点之一,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。同时,这个故事也被改编成电影、电视剧等多种形式,进一步传播了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。

不肯去观音的故事,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,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观音菩萨的伟大,也让我们明白了信仰的力量。在今后的日子里,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一美好的信仰,让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永存于世。

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

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